2025年3月4日,中国乒协主席刘国梁在两会上被记者围堵追问“饭圈化”问题,成为舆论焦点。面对近期乒乓球亚洲杯上粉丝辱骂运动员、干扰比赛的乱象,刘国梁首次公开回应,提出“出台文明观赛倡议书”“协调多方治理秩序”等措施,给出整治饭圈乱象的解决之策,但知名体育记者杜立言认为他“并没有答到点上”。这场看似积极的回应背后,实则暴露出体育领域“饭圈化”治理的深层矛盾。
刘国梁的回应核心可归纳为两点:一是以倡议书形式呼吁文明观赛;二是协调运动员、教练员、裁判员、安保及公安五方力量整顿赛场秩序。表面看,这是中国乒协首次针对饭圈乱象提出具体措施,尤其提到联合公安介入,显示官方治理的决心。然而,倡议书的“非强制性”本质,以及治理手段的模糊性,让外界质疑其实际效果。
例如,亚洲杯决赛中王曼昱夺冠时,现场仍有极端粉丝高喊对手名字甚至辱骂运动员,此类行为仅靠倡议和协调能否根治?显然,这种“温和”手段难以应对已蔓延至线下的畸形饭圈文化。
更值得玩味的是刘国梁的回避态度。当记者追问“如何平衡商业联赛(如WTT)与国家队赛事”时,他转而大谈“国球三进”(进公园、社区、校园)。这一回答被指转移话题——WTT赛事作为商业联赛,本质上是饭圈经济的重要推手。
运动员频繁参与商业活动,既加剧粉丝对偶像的过度追捧,也挤压了训练时间,间接导致运动员因成绩波动而遭受网络暴力。刘国梁只回答一些不痛不痒的问题,避谈商业利益与饭圈的关系,杜立言直言“他谈到了赛场秩序的治理,但没有谈到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”。
杜立言的批评并非空穴来风。饭圈乱象的根源在于体育娱乐化与资本驱动的合谋。近年来,乒乓球运动员被包装成“偶像”,粉丝经济通过社交媒体、商业代言迅速膨胀。
例如,孙颖莎、王楚钦等球员的粉丝群体常因“CP”话题引发骂战,甚至将恶意延伸至赛场。这种畸形的生态,仅靠赛场秩序管理难以解决,需从源头上遏制商业资本对体育精神的侵蚀。然而,刘国梁的回应仅停留在“引导观众”层面,未触及利益链的核心。
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责任主体的模糊。刘国梁强调“考虑球员感受”,但将治理压力转嫁给运动员并不公平。球员既无精力管控粉丝行为,也难在商业利益与国家队任务间取得平衡。
例如,陈梦、樊振东为备战奥运退出WTT赛事,反而引发粉丝对其“不敬业”的指责。若管理机构不明确商业与竞技的界限,不约束资本过度介入,球员只会沦为饭圈文化的“夹心层”。
体育总局近年多次强调打击饭圈乱象,但收效甚微。2024年起,乒协要求队员“抵制饭圈文化”,2025年初总局更是将其定性为“影响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大风险”。然而,政策落地时总显得力不从心。究其原因,体育产业的商业化与饭圈治理存在天然矛盾:一方面,运动员需要曝光度和商业价值;另一方面,过度娱乐化必然滋生非理性粉丝。如何在两者间找到平衡点,考验管理者的智慧。
或许,治理饭圈乱象需要更系统性的方案。例如,建立粉丝行为规范、限制商业赛事过度营销、压实社交媒体平台责任等。若仅将问题归咎于“观众素质”,或依赖公安“事后处理”,无异于隔靴搔痒。体育的纯粹性需要制度保障,而非口号式倡议。刘国梁的回应虽迈出一步,但若不能直面利益纠葛与体制沉疴,国乒的饭圈困局恐难真正破题。
全国咨询热线
PG电子·(中国)官方网站
联系电话:13594780440
联系人:李总
邮箱:collegiate@icloud.com
公司地址:厦门市匆耳观111号
微信扫一扫
手机官网